夜间热压通风对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的对流传热过程分析

夜间热压通风对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的对流传热过程分析

夜间自然通风冷却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空调的能耗,其流动起因包括风压、热压、风压+热压三类。我国许多地区的静风频率较高,甚至高于该地区主导风向的频率。因此,研究夜间热压通风具有鲜明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夜间热压通风的节能效果主要取决于通风气流与围护结构表面间的对流换热过程。对全尺度通风测试小室内气流与地面之间的对流换热过程进行了实测,分析了室内初温、地面初温和通风口尺寸等因素对地面对流换热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单侧热压通风过程中室内温度逐渐降低,温度变化越来越慢,垂直温度分布趋于均匀;若室内初温较高(接近地面初温),则地面散热量小于通风排热量,通风过程中室内温度逐渐降低,通风量和温度效率均逐渐减小;若室内初温明显低于地面初温,通风初期地面散热量大于通风排热量,室内温度先快速升高再逐渐降低,通风量和温度效率均先增大后减小;相对于上小下大的通风口组合,上大下小组合对应的地面局部换热系数较小,地面平均换热系数较大,温度效率较高;若室外温度在12℃左右,室内初温13~35℃,地而初温33-41℃,则地面平均换热系数的变化范围在2~8 W/(m2·K)之间,局部换热系数低于18 W/(m2·K)。结合通风测试小室的物理原型,建立了夜间热压通风条件下围护结构内表面对流换热的数值模型,模型求解结果与实测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数值模拟思路及方法合理。对通廊式建筑门窗热压通风情形下围护结构内表面的对流换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室内外初始温差、围护结构表面初始温度、窗口特性以及房间进深等因素对内表面换热系数和房间平均换热系数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地面的对流换热系数最大,北墙、东墙、西墙、南墙依次减小,天花板最小;在通风稳定阶段,各表面的换热系数大致保持恒定;地面换热量在房间总换热量中占比最大,东墙、西墙、北墙、南墙依次减小,天花板最小,通风过程中各表面换热量占比基本恒定;南窗和北窗的大小不同,但两窗户处中和面的位置相近,且基本不随时间变化。室内外初始温差、围护结构初始温度对房间换热系数影响较小,窗口特性、房间进深等因素对房间换热系数影响较大;在窗口面积相同的情况下,窗口高度越大,房间换热系数越大;房间进深越小,房间换热系数越大。根据模拟结果多元拟合得到了各表面处的对流换热关联式以及房间平均对流换热关联式,前者仅适用于通廊式建筑的门窗热压通风情形,后者的普适性较好,适用于此类建筑的门窗热压通风或风压通风情形。

基本信息

题目夜间热压通风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对流换热过程分析
文献类型硕士论文
作者王安全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
导师杨秀峰
文献来源扬州大学
发表年份2020
学科分类工程科技Ⅱ辑
专业分类建筑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与工程
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61336),河南省高等学校供热空调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研究基金(2017HAC101)
分类号TU111.4;TU831
关键词夜间热压通风,围护结构内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窗口特性,房间进深,对流换热关联式
总页数:84
文件大小:9155K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夜间通风
    1.2.2 热压通风
    1.2.3 围护结构表面对流换热
    1.2.4 已有研究的总结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测试小室内表面对流换热过程实测
  2.1 实验概述
    2.1.1 实验目的
    2.1.2 实验系统
    2.1.3 实验准备工作
    2.1.4 实验步骤及方案
  2.2 实验数据处理
    2.2.1 表面的传热量
    2.2.2 表面的辐射换热量
    2.2.3 表面的对流换热量
    2.2.4 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
    2.2.5 热压通风量
    2.2.6 热压通风的温度效率
    2.2.7 误差分析
  2.3 实验结果的分析
    2.3.1 实验2试验数据分析
    2.3.2 室内初温对地面对流换热过程的影响
    2.3.3 地面初温对地面对流换热过程的影响
    2.3.4 通风孔口尺寸对地面对流换热过程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热压通风的数值模拟和验证
  3.1 数值模拟基础理论
    3.1.1 基本控制方程
    3.1.2 控制方程的离散
    3.1.3 流场的数值计算方法
    3.1.4 湍流模型
    3.1.5 Boussinesq假设
  3.2 验证模型的模拟方法以及合理性验证
    3.2.1 验证模型
    3.2.2 数值模拟方法
    3.2.3 合理性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表面对流换热量化分析
  4.1 数值模型
    4.1.1 建筑模型
    4.1.2 模拟工况
    4.1.3 模拟方法
  4.2 典型工况分析
    4.2.1 热压通风房间的气流特性
    4.2.2 房间内表面的局部对流换热系数
    4.2.3 房间内表面的平均对流换热量、换热系数
    4.2.4 房间各表面的对流换热量占比
    4.2.5 窗口速度分布
    4.2.6 瞬时通风量
    4.2.7 房间的平均对流换热系数
  4.3 室内外初始温差对热压通风换热过程的影响
    4.3.1 室内外初始温差对内表面换热系数的影响
    4.3.2 室内外初始温差对房间平均换热系数的影响
  4.4 围护结构初始温度对热压通风换热过程的影响
    4.4.1 围护结构初始温度对内表面换热系数的影响
    4.4.2 围护结构初始温度对房间平均换热系数的影响
  4.5 窗口特性对热压通风换热过程的影响
    4.5.1 窗口特性对内表面平均换热系数的影响
    4.5.2 窗口特性对房间平均换热系数的影响
  4.6 房间进深对热压通风换热过程的影响
    4.6.1 房间进深对内表面换热系数的影响(南窗尺寸1.5m×.3m)
    4.6.2 房间进深对内表面换热系数的影响(南窗尺寸1.03 m×1.9 m)
    4.6.3 房间进深对房间平均换热系数的影响
  4.7 房间热压通风换热系数的多元回归分析
    4.7.1 各表面的拟合关联式
    4.7.2 房间的拟合关联式
    4.7.3 关联式汇总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 线-板结构离子风发生器强化通道内对流换热的数值研究[J]. 热科学与技术 2019(06)
[2] 一种耦合对流换热的数值方法[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7(02)
[3] 环空对流换热综合实验教学平台搭建[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6(06)
[4] 陷窝强化对流换热机理数值模拟分析[J]. 应用力学学报 2015(03)
[5] 绿色生态高层建筑室内对流换热量估算仿真[J]. 计算机仿真 2021(03)
[6] 强磁场下液态金属在竖直平板外的自由对流换热[J].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2020(01)
[7] 对流换热装置+地板送风系统热环境数值分析[J]. 建筑节能 2017(06)
[8] 管内对流换热影响因素及其强化分析[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12(01)
[9] 扭带强化管内单相对流换热的研究进展[J]. 能源研究与信息 2011(01)
[10] 局部对流换热对输电线路高频激励融冰的影响[J]. 高压电器 2020(03)
[11] 超临界态航天煤油管内对流换热特性研究[J]. 节能技术 2020(04)
[12] 超临界CO_2横掠管束对流换热数值模拟[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7(12)
[13] 地面对流换热过程分析[J].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1)
[14] 磁流体对流换热研究进展[J]. 现代化工 2018(05)
[15] 同轴交叉三扭带强化单相流体对流换热特性分析[J]. 核动力工程 2021(02)
[16] 三维方腔内竖直平板混合对流换热的数值研究[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1(03)
[17] 多孔介质强迫对流换热及研究进展[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18] 内部对流换热对导叶冷却效果的影响[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8(07)
[19] 燃气热水器换热器管内强化对流换热的研究[J]. 日用电器 2020(01)
[20] 水平位置对突扩通道内横掠圆管对流换热的影响[J]. 能源工程 2017(02)
[21] 熔盐在复杂换热结构内的对流换热特性实验研究及进展[J]. 科学通报 2019(Z2)
[22] 三维有序排列多孔介质对流换热的数值研究[J]. 物理学报 2014(21)
[23] 有无内部对流换热对导叶冷却效果影响的数值研究[J]. 航空动力学报 2008(09)
[24] 建筑室内边界对流换热量的反向计算模型[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9(10)
[25] 大温差管内对流换热实验研究[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12(03)
[26] 面点油炸技术要领[J]. 农村新技术 2020(03)
[27] 热压通风房间地面对流换热过程分析[J].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28] 载冷气泡直接接触式对流换热过程熵产分析[J]. 制冷学报 2014(04)
[29] 单面加热方管混合对流换热特性实验研究[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2(01)
[30] 超临界流体管内对流换热模化分析[J].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16(02)

相似文献

[1]夜间自然通风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对流换热的量化研究[D]. 卞维军.扬州大学2018
[2]机械通风型冷却塔防烟雾措施研究[D]. 张国钢.山东建筑大学2016
[3]不同气象条件下彩钢夹芯板房防火间距的模拟研究[D]. 李亚鹏.重庆大学2016
[4]混凝土结构表面对流换热研究[D]. 刘照球.同济大学2006
[5]采用萘升华技术对建筑外表面对流换热的研究[D]. 付志鹏.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6]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空气夹层对流换热数值模拟与实测分析[D]. 刘亚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7]外热源温度场模拟及其在导热系数测试中应用[D]. 李萍.南京工业大学2005
[8]冷凝式燃气热水器的冷凝器性能研究[D]. 蒋星池.重庆大学2014
[9]一种寒区冻土地基新型桩的设计思路和工作性状探讨[D]. 徐彬.西安理工大学2003
[10]基于不同对流换热环境的多节点人体热反应模型[D]. 唐敏.湖南大学2019
夜间热压通风对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的对流传热过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